>
帝都之外的朋友都喜欢来北京朝圣,必须去的地儿,包括天空门、西单、王府井、长城、故宫、香山等,当然,来北京也不能不品一下北京的小吃儿,全聚德的烤鸭、东来顺的涮羊肉、王府井的小吃等,正所谓走走北京宽阔的街道、逛逛北京的繁华、登登北京的长城、尝尝皇家的味道、喝喝京城的泉水。笔者的很多朋友常常会问,北京守着天下第一泉玉泉山,为何没有本土饮用水品牌?
虽然近代北京患上了大都市病,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缺水。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机构告诉大家,尽管如此,北京仍然拥有享誉全国的牛栏山白酒、燕京啤酒、燕京饮品等以水为原料的饮品品牌,说明缺水并不是北京没有强势饮用水品牌的症结所在。
那么,身为多代古都和现代中国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,守着皇天后土、风水宝地,为何没有创造出一款能够代表北京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饮用水品牌呢?并不是北京一定要饮用水品牌,而是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希望能够喝上一瓶北京的水,就如吃上一只北京烤鸭一样。
北京的水怎么样?北京有没有好水?
还真不能说没有,更不能说不好。先讲一个地儿,因这里泉水,“水清而碧,澄洁似玉”,故此称为“玉泉”。明初王英有诗形容:“山下泉流似玉虹,清泠不与众泉同”。这座山也因此称为“玉泉山”。玉泉山的泉水从山石缝隙中涌出,阳光照上去好像一道白玉做的长虹,古人形容它是“玉泉垂虹”,被定作“燕京八景”中的一景。清朝乾隆皇帝常到这儿游玩,为了检验这泉水好不好,就派大臣找来了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来比较:用一个银做的小斗,一一称水样的重量。结果,玉泉山泉水每斗只有一两,比各大名泉的水都轻。说明它里面含的杂质最少,水质最好。所以乾隆皇帝给它取名“天下第一泉”,当时皇宫用的都是玉泉山的水,甚至外出旅游也用玉泉山的泉水。
看来北京还真是有山有水,并非只有皇家宫殿的奢华。因此,我们得出结论:北京的水不错,虽然谈不上世界著名的水源地,但北京的泉水尤其是玉泉山的泉水,真心的不是吹出来的,乃好水也。
北京到底有没有具有文化底蕴的饮用水品牌?
估计北京的饮品品牌也就只有燕京了,至于燕京也仅仅是一个综合饮品品牌,饮用水并非其主项。那只有查一下查北京饮品的相册商标了。在海量的数据当中,我们惊奇地发现两个很重要的商标名字——玉泉山和香山。我们不仅暗暗佩服这两个商标持有者的眼光。不管怎样,谁持有这两个注册商标,谁都将掌控无限可能的商机。
相信很多人都从语文课本或者其它途径读过杨朔先生的《香山红叶》,至此香山红叶便闻名遐迩。其实,因为早来了几日,杨朔先生并未真正领略到香山红叶的美,却因为结识了向导刘四大爷,而使作者对香山红叶的美得以升华。
原文是这样写的:“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,未免美中不足。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,藏到我心里去。这不是一般的红叶,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,越到老秋,越红得可爱。不用说,我指的是刘四大爷。”
北京的香山不得不感谢杨朔先生和刘四大爷,正因为作者没有看到香山红叶,正因为作者遇到这位比香山红叶更“美”的刘四大爷,才让作者在文章结尾有了“越到老秋,越红得可爱。”的慨叹,而这番慨叹却带给人们对于亲眼目睹香山红叶的无限期盼。
再说说玉泉山吧,更是因泉而得名,被乾隆皇帝封为“天下第一泉”,自然不会浪得虚名。
好吧,是谁拿着这香山和玉泉山这两个炙手可热的饮用水品牌呢?品牌持有者在做饮用水相关的事业吗?
经过朋友介绍,我们得以见到香山和玉泉山两款饮用水商标的持有人张岩先生,庆幸的是,他并未将这两个品牌束之高阁,也并未有将两个品牌高价出售转让的想法,他提出将两个饮用水品牌打造成为知名品牌,并将其融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当中。他说:“我并不想单纯地用这两个品牌售卖北京的水,而是要通过这两个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北京的传统文化。让全世界和全国人民包括北京的年轻人知道,北京的蓝天白云会回来的,北京的青山绿水同样美不胜收、甘甜味美!”
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机构首席专家任立军指出,虽然张总的话不多,却说出了北京的根和魂。经济的快速发展,让北京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承受了太多的负面形象,而这位北京汉子却勇于站出来,向世人证明,北京有勇气有能力做出改变。希望张岩的努力,能够再次呈现香山红叶的美、玉泉山水的甜!
到底是为了证明还是为了绿水青山?
谁能说得清楚呢?雷军的小米到底是为了证明还是为了满足“发烧”需求?褚时健到底是为了证明精神还在还是为了事业长存?没有人知道这些。然而,在张岩的心中,却明显是为了证明北京曾经有过的绿水青山。北京不可能出现一个娃哈哈或农夫山泉同量级的饮用水品牌,但北京需要一个饮用水品牌来表明北京的态度,蓝天白云的北京,绿水青山的北京,洁净优雅的北京,来北京饮一抔北京的泉水,来北京赏一片香山的红叶,来北京做一次长城的好汉。北京不只有天安门的壮阔,北京不只有王府井的繁华,北京不只有三里屯的喧嚣,这是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北京,这是一个拥有绿水青山的北京,这是一个拥有时尚与舒适的北京,这是一个古老而清新的北京。
其实,无论是怀旧的北京“老炮儿”,还是新生代的北京人(包括外地人),都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北京情结,他们在努力地证明着,他们在努力地实现着——张岩,为了证明绿水青山,在做一款代表北京绿水青山的饮用水;冯满天,为了证明传统文化没有丢失,在做着枯燥的中阮琴痴的传承。
正像《北京北京》的歌词写的那样,“我在这里欢笑,我在这里哭泣。我在这里活着,也在这儿死去。我在这里祈祷,我在这里迷惘。我在这里寻找,在这里失去。”一切守着的,都为那些曾经失去的!